7月7日上午首场语文考试结束后,历来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再次引发各方讨论。今年河北省考生面对的全国I卷的作文题并非众人预测中的“抗疫”“中国梦”等话题,而是从中国古典故事中取材。采访中,河北省一些专家表示,材料有齐桓公、管仲、鲍叔君臣合作、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,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,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汲取精神力量,坚定文化自信,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。
命题既在意料之外
又在情理之中
纵观近几年高考题,可以发现,寓言历史故事关注较少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现实性减弱,而更注重的是从历史性到现实性的结合。
回眸历史,烛照现实,吸收养料,不仅是命题的初衷,也是作文命题的亮点所在。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分析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、精神标识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。“古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美德,因此应该引导学生重视中华传统文化,这是一个继承、发扬和创新的过程。”
李春雷认为,要写好这篇作文,需要实现从知识到常识,从常识到学养,从学养到学识的跨越。在考察学生基本写作能力、学科素养的同时,对于核心价值理解,历史文化的掌握,从基础性、价值性、创新性等方面都可以分出考生水平的高低。这充分体现了考题的层次性,从而实现高考的公平性和选拔性。
形式灵活多元
给学生发挥空间
尽管此次命题出其不意,但是部分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,题目让学生们有话可说。
“采用发言稿的形式,新颖活泼,既有对学生文体意识的考核,也有给予他们更大发挥空间的考量。”仔细审题后,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李浩认为,出题人善意而妥帖地“照顾”了中学作文训练中习惯“强抒情”、爱用形容词的“学生腔”,让他们能够更为顺畅、自如地完成好这篇作文。同时又为那些有才华和个性的学生预留了更大空间,“用发言稿的形式来书写,可以强化自我,突出语言个性,是加分要素。”
在操作层面,河北正定中学特级教师宋宏雄认为,首先需要梳理人物。他猜测,部分考生初读到作文材料时,会感觉其中的人物有些多有些乱,材料里一个故事两人评论,六个名字五个人,其中“公子纠”是个次要人物;“孔子”和“司马迁”是对其中主要人物进行评价的评论者。
“然后分析要求,考生要写的是一个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,显然写议论文最简单。”宋宏雄认为,题目有利于那些平时重积累、有思想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有实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与议论的能力。
宋宏雄表示,题目中“你对哪个感触最深”一句,限定了考生只能从“齐桓公、管仲和鲍叔”三人中选取一人。接下来需要确定主题,抓住孔子和司马迁的评价能降低审题难度。孔子的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”评价了管仲的功劳;司马迁的“天下不多(称赞)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”对鲍叔进行注解;而齐桓公,虽然材料中没有论及,但能听从鲍叔的建议,重用“敌人”管仲并采用其策略而“九合诸侯”,展示了非凡的胸怀、气度。
李浩分析,相对而言,齐桓公和鲍叔的角度可能更容易完成些,有更多可言说、可发挥的余地。而从管仲的角度,难度可能会加大,但如果完成得好恰恰是最易出彩和有深度的。“它给学生们留出的发挥余地很大,是对学生们认知能力、思维能力的综合考察。”
河北专家点评高考作文:品评历史人物 观照现实人生
历来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再次引发各方讨论,今年河北省考生面对的全国I卷的作文题并非众人预测中的“抗疫”“中国梦”等话题,而是从中国古典故事中取材。…
评论列表 人参与